玩大发输了很多怎么办求稳定回血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答南都:参与搜救对废墟安全性提供精准分析

发布日期:2025-06-26 12:40    点击次数:135

  南都讯记者王森潘珊菊发自北京中国地震局如何将科研成果和应急实践相互转化?6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应急管理系统代表围绕“勇担应急使命守护人民平安”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涛在见面会上答南都、N视频记者提问透露,过去研究主要是针对如何建好一个房屋,对于破坏后的房屋特别是已经形成废墟的建筑,它的构成、力学特征等,实际上是个研究空白。因此从现场工作中提炼出好的科学问题,这也形成了新的科研方向。

  王涛认为,现场工作目前是一个经验性工作,还缺乏非常客观的数据支撑判断。如果有一些便携式的监测设备,能够让他们放到废墟上,提供一些客观的数据,可以对废墟的稳定性形成一个实时监测,对这个废墟的安全性提供更精准的分析,将更加有利于提供更好的安全服务。

  作为一名从事防震减灾科研工作的科研工作者,王涛多次深入地震现场收集房屋震害的数据,分析其倒塌的原因,提供加固和修复的技术方案,为百姓排忧解难。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涛和同事们一起研发了新型的试验手段,来揭示房屋建筑倒塌的破坏机理。同时,研发了多种新型有效的可以提升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老旧住宅抗震加固等重大工程项目,为韧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中国救援队的结构安全专家,王涛还参加2023年土耳其地震和2025年缅甸地震的救援行动。在救援行动中,他和救援队员一起,冒着多次余震风险深入废墟,评估废墟安全性,为确定救援方案提供依据,有力保障了救援行动顺利开展。

  谈及如何将科研成果和应急实践相互转化,当前最希望破解的科研难题是什么?王涛介绍,近年来他多次参与搜救工作,主要评估建筑的破坏状态,分析废墟的安全性,而他平时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如何建造一个更好的房屋,来提升它的抗震性能,降低它的地震倒塌风险,从材料、构件、结构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房屋建筑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以及变形模式、破坏模式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比较丰富的经验。

  “到了地震现场,我们就可以应用这种经验。一旦看到一个破坏的梁或者柱,我们就能够大致判断它的剩余承载力大概有多少,它能够抵御多大程度的余震,这种经验可以为制定科学的搜救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他说,在队员进行破拆作业的时候,王涛也会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哪些构件可以破拆,哪些不可以破拆,要做什么样的防护措施等等。在他看来,现场救援工作也可以对科研工作形成一定的反哺。

  “看着从废墟中救出的一条条鲜活生命,我欣慰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建设震不倒的房屋,这是我们新一代地震工作者毕生夙愿。”他说。



Powered by 玩大发输了很多怎么办求稳定回血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